聖馬太福音書 13
13
1是日,耶穌出房屋,坐於海濱; 2有成群結隊的人朝祂集合,乃登舟而坐,群眾則鵠立海岸上。 3耶穌藉譬喻多方訓誨,其言曰:『瞧吧,有播種者出外播種; 4播下時,有落在路旁的,飛鳥來,吃個精光。 5另有落在砂石多處的,因土不深,瞬即滋長; 6可是日出遭曝曬,以其未生根,便枯萎了。 7還有些是落在荊棘裏,荊棘生長將種籽窒息。 8但,也有落在優良土壤上而結出果實的,其中有結百倍者,有六十倍者,有三十倍者。 9有耳者其諦聽!』
10徒眾趨前說:『何故對人用譬喻講話?』 11耶穌回答說:『因為你們已受賜而知天國的種種神秘,彼等則未蒙賜。 12蓋已有者,必蒙賜,使他充實;無所有者,縱令有甚麼,亦必被褫奪。 13彼輩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亦不瞭解,故此我藉譬喻對他們發言。 14就在他們身上,以賽亞的預言得以應驗,其言曰:「你們聽固然聽見,可是不了解;看固然看見,可是不感覺。 15這班人,心肥而鈍,耳懵於聽,其目閉而不視,否則眼見耳聞,用心會意,回頭來由我醫治。」 16福哉你們的雙眼!以其明於視;福哉你們的雙耳!以其聰於聽。 17阿們,我告訴你們!有許多先知和義士,亟欲一睹你們之所見而不得見,亟欲耳聞你們之所聞而不得聞。 18是故,務必傾聽播種者之喻! 19聞神國之道而不了解,惡者即至將播於其心者奪去:斯即播於路旁者之謂。 20所謂播於多石處者,乃人聞道,立即欣然接受; 21唯以其本身沒有根,祗是一時興奮,迨因道而發生苦難或迫害,遂立即顛覆。 22所謂播入荊棘中者,乃聞道者因俗務之掛礙,和財富的誘惑,將道壅塞,卒至不結果實。 23所謂播於優良土壤上者,乃聞道而悟道;其人確實結出果實,竟生產百倍、六十倍或三十倍。』
24耶穌向聽眾提出另一譬喻,說:『天國猶如一個人,在他的田裏播下了優良種籽, 25人們入睡時,敵人來,在小麥間大播其稗子而去; 26迨萌芽結穗,稗亦出現。 27因此,家主的奴僕去報告,說:「主人,你豈不是在你的田裏播了優種?然則從何而有稗?」 28主人說:「這是敵人所為!」於是諸奴說:「那末,你願意我們去掇來嗎?」 29但是主人說:「不可,否則掇稗時小麥也會連根拔出。 30讓二者一齊生長,以待秋收;」收穫之日,我要對刈禾人說:「先割莠草,束成捆燒掉;但那小麥,應收集入倉」。』
31耶穌又向聽眾提出一譬喻說:『天國猶如一粒芥籽,有人取去種在他的田裏。 32芥籽誠然是一切種籽中之最小者,可是當它長起來的時候,反大過種種草本植物而成樹,以致天上的飛鳥也來棲於其枝。』
33耶穌再對聽眾說一譬喻——『天國猶如酵母,一女人取而藏於三「沙塔」麵中,直至全團發酵。』 34這一切,都是耶穌對群眾訓話時所設的譬喻:祂非用譬喻,即不發言, 35卒使那通過先知之言,得以應驗,其言曰:『我將開口設喻;我將道破創世以來所隱蔽諸事。』
36至此,耶穌將群眾遣散,退入屋內:徒眾趨前,說:『請解釋那麥田稗子之喻!』 37耶穌回答說:『播優良種籽者乃人之子; 38田地即這世界;優良種籽係神國諸子;稗子則為惡者諸子。 39撒稗子的敵人乃魔鬼;收割期即時代之終;刈禾者為諸天使。 40稗子被收集而付諸一炬,時代之終亦復如是。 41人子將遣發其天使;諸天使將從祂的國裏收集所有絆腳物和作惡的人, 42然後投之於烈火的洪爐:在那裏祗得哀哭、切齒。 43屆時,正直的人,將在他們父親的國裏像太陽發光。有耳者,其諦聽!』
44『天國有如埋藏於田地的寶物:有人發現寶物,遂掩之;其歡樂之情,促使他去盡售所有,用以購置那塊田地』。
45『天國又如商人之求美珠, 46一旦發現一價值連城的珍珠,即去變賣其一切所有而收購之』。
47『復次,天國有如撒入海裏的網,不分水族,捕撈一切; 48網滿即曳之上岸,坐而擇其佳者,收入提桶;劣者則拋棄。 49時代之終亦如此:諸天使四出,將惡人從義人之中劃分出來, 50然後投之於烈火的洪爐;在那裏,祗得哀哭、切齒。 51諸此一切,你們了解嗎?』徒眾答:『主,了解!』 52於是耶穌說:『是故,每個為天國訓練有素的文士,是像一個作家主的人;他將自己的財物,不分新舊從庫中取出來』。
53諸此譬喻既講畢,耶穌即自該地離去; 54行抵故里,乃在會堂教化人,以致大家驚嘆,紛紛說:『這種智慧,這般神功,斯人何由而得? 55此人豈非那木匠的兒子?祂母親豈不是名馬利亞,其諸弟豈非雅各、約瑟、西門、猶大? 56其諸妹豈非都和我們往來?然則此人從何而獲這一切?』 57眾驚嘆,可是耶穌對他們說:『除了自己的故鄉和本家,先知未有不受人尊敬者』。 58里人既不置信,耶穌在該地遂不多顯神力。
Digital edition of a New Testament (1967) by Rev. Theodore E. Hsiao (1898-1984). Created by Simon Wong. Digital edition © United Bible Societies, 2017.